追趕肇事逃逸者致死遭家屬索賠60萬元 法院判定其不擔責 昨終獲見義勇為確認書
“朱振彪同志于2017年1月9日追趕交通肇事逃逸人的行為,根據《河北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條例》相關規(guī)定,經調查審議,確認為見義勇為行為。”
7月4日,朱振彪終于收到了屬于自己的見義勇為行為確認書。此時,距離他接到法院傳票已經過去了200余天。去年11月24日,朱振彪接到河北省灤南縣人民法院的應訴通知,彼時他才知道,自己被逃逸者之子告上了法庭。對方稱,其父遭火車撞擊身亡系因朱振彪追趕所致,因此索賠60萬元。見義勇為還是“行為過度”?一時間,朱振彪陷入輿論漩渦中。今年2月,法院認定朱振彪的行為系見義勇為,無須為逃逸者的死亡承擔侵權責任。自此,事件得以告一段落,朱振彪的生活也逐漸重回正軌。
“平常心”對待見義勇為認定
7月4日晚10點半,朱振彪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條狀態(tài):“問我高興與否時,請換位思考;我問值與不值時,請換位思考。世間萬物,看到的是美好的一面,那就,把美好的這一面永遠傳遞。”配圖是一張緊握的拳頭,旁邊還有“傳遞正能量”5個字。
當天上午,朱振彪剛剛從唐山市曹妃甸區(qū)綜治辦領到了《見義勇為行為確認書》。紅色的證書里,除了時間落款外,對朱振彪內容的描述只有兩行半:“朱振彪同志于2017年1月9日追趕交通肇事逃逸人的行為,根據《河北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條例》相關規(guī)定,經調查審議,確認為見義勇為行為。”
去年12月,他向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(qū)綜治辦申報了“見義勇為”認定。彼時,距離他被逃逸者家屬起訴剛剛過去不久。朱振彪說,申報“見義勇為”其實是律師的意見。雖然律師也說,評不評得上“見義勇為”,對案件的判罰未必會有影響,但他還是決定試一試,要一個結果。
如今結果終于落地,朱振彪說:“感到欣慰,但還是要以平常心對待。”朋友圈的那條狀態(tài),是他在社交網站對此事唯一的回應。其中“問我高興與否時,請換位思考”很容易理解,確認書拿到手后,不少朋友都發(fā)來“賀電”,向朱振彪表示祝賀,“高不高興”是大家常問的一個問題。“我問值與不值時,請換位思考”卻不免讓人懷疑是否寫錯了發(fā)問者,畢竟被起訴后,追趕肇事逃逸者到底值不值就是朱振彪最常面臨的問題。但朱振彪回答說沒有寫錯,因為事情發(fā)生后,他經常反思,“很想聽聽其他人發(fā)自內心的評價,到底值不值得?”
朱振彪獲得見義勇為證書
寫入最高法工作報告的案例
朱振彪自己對此的回答是“值得”。
去年1月9日,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(qū)一家水產公司門口,朱振彪目睹了一起交通事故。肇事者張永煥在騎摩托車將騎車人張雨來撞倒后,騎車逃逸。來不及多想,路過此地的朱振彪就追了上去。追逐過程中,張永煥走上鐵軌,被火車撞擊身亡。同年11月,朱振彪被張永煥家屬告上法庭,索賠60萬元。
今年2月12日,唐山市灤南縣人民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,駁回死者家屬的訴訟請求。法院認為,張永煥的肇事逃逸行為構成違法,被告朱振彪作為普通公民挺身而出,制止正在發(fā)生的違法行為,屬于見義勇為,應予以支持和鼓勵。不久,死者家屬提出上訴,但隨即又選擇撤訴。
此后,“朱振彪追趕交通肇事逃逸者案”被寫入今年“兩會”期間最高法的工作報告。報告附件中援引了該案一審判決書的內容:朱振彪作為普通公民挺身而出,制止正在發(fā)生的違法犯罪行為,屬于見義勇為,應予支持和鼓勵。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評價該案稱:“讓維護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為受到鼓勵,讓見義勇為者敢為,以公正裁判樹立行為規(guī)則,引領社會風尚。”
正是這句“讓見義勇為者敢為”,堅定了朱振彪繼續(xù)見義勇為的信心,也讓他覺得,自己當時開車追上去的行為是值得的。
朱振彪的朋友圈
重回正軌的生活
現(xiàn)在,朱振彪的生活已經逐漸重回正軌。不用再為了出庭等事宜請假耽誤上班,他覺得很開心。
但事件帶給他的改變,依稀還是能看到些痕跡。在他的朋友圈里,除了7月4日深夜的那條狀態(tài),再無其他內容,底部小字顯示“朋友僅顯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”。朱振彪說,事情發(fā)生后,自己就很少在朋友圈分享內容。“案子判的時候,我就沒發(fā),他們二審撤訴的時候,也沒有發(fā)。”
他介紹,從拿到應訴通知到現(xiàn)在,他和妻子除了案件日程外,從未詳細交流過事件始末。事情是怎么發(fā)生的?張永煥為什么跑到了鐵軌上?朱振彪自己到底應不應該為此負責?他對這件事又是怎么看的?所有這些,妻子都是通過媒體的報道才得以了解。朱振彪說:“那段時間其實壓力還是挺大的,所以不是特別想說話。”好在妻子非常貼心,總能理解他的沉默。
但對朱振彪自己來說,過去幾個月的種種經歷,不免還是留給人生一些遺憾。2017年7月16日,他和妻子剛剛迎來自己的寶寶。但初為人父的喜悅還沒有持續(xù)多久,11月官司就上了門。為了應付訴訟,大部分照顧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肩上。
如今,孩子已經學習走路,朱振彪也終于有了更多陪伴妻兒的時間。等孩子長大,會不會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他?朱振彪說,自己不會刻意去講這段經歷,“等他遇到類似的事兒,或許就會從網上發(fā)現(xiàn)我當年的經歷”。到那個時候,他希望自己的所作所為能給孩子一個方向。
文/本報記者 孔令晗